由于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与税收竞争等原因,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鼓励企业在某些关键领域进行投资,甚至直接通过国有企业推动投资计划。这种行为突出地表现在钢铁行业中,许多的地方政府均把钢铁行业视为支柱性产业,不仅通过产业政策推动钢铁企业发展,而且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。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助涨了繁荣时期钢铁企业的盲目投资,而这一恶果最终在经济萧条时期暴露出来,而此时已经为时已晚。非市场因素成为了中国式产能过剩背后的黑手,为了在未来在本质上改变这一恶性循环,关键就在于要改变地方政府粗暴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,从根本上形成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。
虽然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已经达到历史高位,钢铁需求持续疲软,但钢铁产量的下降始终慢于需求的下降速度。这种贴本生产现象本身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。
钢铁企业的生产往往面临很高的固定成本,企业即使少生产也不得不付出这部分成本。这就导致为了弥补自身的固定成本,企业更倾向于放缓产量的下降,通过产量赢得市场份额,从而弥补损失。而过快放缓产量的企业往往面临更大的固定成本损失。
中国大规模的钢铁企业绝大部分仍然是国有企业,镀锌矩形管而这部分钢铁企业却往往是当地就业的主力部队。如果这部分企业过快的降低产量,势必导致这些企业将裁减员工,这将极大的损害当地政府的维稳诉求。基于社会就业稳定的目的,地方政府也不会允许钢铁企业过快降低其产量。其三,钢铁企业为了维持繁荣时期的巨大投资往往背负了大量的负债,而钢铁企业新增投资的融资成本却在快速上升。
如果企业快速降低其产量甚至停产,势必导致企业资产迅速贬值,企业将很快陷入到债务困境当中,甚至导致其破产。这种情形下,企业即使面临亏损生产,也不得不放缓其产量的降幅以使得其资产得以保值。不管从哪个原因来看,我们都不难发现,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解决的问题,而是一个长期命题。
http://www.wxfgdx.com
|